欢迎您访问贵州自考网!网站为考生提供贵州自考信息服务,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贵州省招生考试院(http://zsksy.guizhou.gov.cn/)为准 登录  网站导航

贵州自考网

自考热线:400-0929-629

自考现代文学作品内容五

编辑整理:  贵州自考网 发表时间:  2018-05-23   【   点击数:

  第五单元 泛读小说

  《沉沦》

  识记:这是一篇自传体小说。

  理解:小说的心理描写特点。

  这是一篇自传体小说,同时也是一篇心理小说。作品的突出特点在于运用感叹式的自白直接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有意把人物推向较奇特的境遇,以考察人物在外界微妙刺激下的心理反应,如“他”偶窥少女沐浴、在妓院与侍女对酒等。通过对人物卑微、复杂心理的多层次挖掘,将情欲波纹上升为道德心理的冲突,在艺术中正视并讨论人的自然天性。

  小说不注重经营曲折、紧张的情节,而是让情节服从于坦露主人公的心态,服从于表现自我。细腻的心理刻画,大量的内心独自,时而自语时而倾述的感情流淌,以及对主人公潜意识乃至幻觉的表现,都使作品形成了一种坦率抒写心灵的特色,达到了感伤咏叹又不失清新的艺术效果。

  简析:小说中的主人公“他”的思想性格。

  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留日学生。受五四思潮影响而觉醒,敢于反抗封建文化传统,具有强烈的个性解放的要求,但在异国他乡,深受歧视;作为一个现代知识青年,他渴望得到纯真的友谊和爱情,要求在两性生活方面得到自我解放的满足,然而祖国的贫弱却使他求爱不得,他所遇到的只是屈辱和冷遇,沉溺在无法排遣的孤独中,于是导致心理变异,尤其是性心理**,形成忧郁、多疑、自卑、多愁善感的性格。对于因祖国的贫弱而受屈辱这一层原因,他有清楚的认识,他强烈呼号:“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但这位自制力十分薄弱的青年,除了空喊口号外,便没有半点行动的力量了。作品从特有的角度反映了当时某种社会现实,即接受了新思潮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封建伦理道德怀着强烈的反叛心理,探索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也追求着个人的出路。但黑暗的社会并没有为他们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准备下条件。他们没有出路,就对现实强烈不满,有的便渐渐颓唐下来。

  作者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折射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积弱的中国的一个青年灵魂的创伤,表达了作者渴求祖国振兴、强盛的迫切愿望,并且对封建的传统男女观念也是一个大胆的挑战。

  《祝福》

  简析:

  1、白描、画眼睛的人物描写手法。

  作者以白描与画眼睛的手法塑造人物,即紧紧抓住祥林嫂不同时期的形象特征,从最能表现人物精神状态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出发,揭示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

  如对于人物语言的描写:祥林嫂逢人就说:“我真傻,真的”,这句口头禅极具个性,深刻地反映了她自己的悔恨和抹不掉的悲哀。

  对于人物动作的描写:祥林嫂被逼婚时,“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这里的捆、塞、抬、捺、拜、关六个动词简洁而生动地揭露了封建婚姻的残酷无情。

  对于人物肖像、表情、特别是眼神的描写:祥林嫂初进鲁家时安分耐劳,“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祥林嫂第二次丧夫和亡子后再来鲁家时,“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神情木然,“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待到“我”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时,只见她头发“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而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作者相当逼真地刻画出了悲痛之极、绝望近乎麻木的祥林嫂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2、小说的结构艺术。

  小说采用了倒叙手法。作者先写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再写祥林嫂的一系列不幸遭遇。小说开头着意描绘在一片过年的祝福声里,祥林嫂却被人遗弃,孤独、凄渗地死去。这个开头营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引起读者关注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同时也为开展以下的故事情节、深化主题作了铺垫。

  小说的结构特点还表现为:以联缀人物生活的片断描写来表现人物一生命运。作者精选了祥林嫂前后三个不同时期的生活片断作为故事情节的主干,着重描写最能体现祥林嫂惨痛遭遇和心灵创作的一些事件:亡夫、出逃、被劫、逼婚、再度丧夫失子;受恐吓又求赦无效等情景,这些事件虽然发生在祥林嫂的三个不同生活阶段中,但是连缀在一起,就展示了她的一生遭遇,笔法简劲有层次。

  论述:祥林嫂悲剧的深刻意义。小说展现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惨酷。祥林嫂被婆婆卖到深山坳里,丈夫死后被大伯收去房子赶出贺家。她第二次到鲁镇的遭遇极为悲惨,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丧风败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被视为不祥之物。封建卫道者鲁四老爷就告诫四婶,不要让祥林嫂祭祀时沾手。鲁镇的人们也以“又冷又尖”的态度对待她。祥林嫂精神上受到歧视、压迫;柳妈又告诉她死后要被阎王锯成两半给两个男人,使她极端痛苦,灵魂不得一点安宁。祥林嫂为自己的命运奋斗挣扎,但是她的一切努力得不到封建势力的承认和原囿。捐门槛赎罪后,四婶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给予她精神上最后的致命一击。她在鲁镇的祝福之夜,倒毙街头。作品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压迫祥林嫂的,是从夫权、族权到神权,从物质到精神,从阳间到阴间,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大伯,这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祥林嫂的悲剧,深刻表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对妇女压迫的惨重,启示了人们反封建的重要性及长期性艰巨性。

  《铸剑》

  简析:

  1、小说具有的现实意义。

  历史小说《铸剑》,叙述的是东周时期一个复仇的故事。眉间尺、宴之敖两位复仇者誓与黑暗势力抗衡,向暴君讨还血债,体现了“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的反抗复仇思想。小说写于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制造的 “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当时写了许多文章揭露、抨击这一暴行,不久发表的这篇历史小说,人们自然会从小说中读出对现实的针砭意义来。

  2、小说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特色。

  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深沉炽烈的感情,丰富奇特的想象,离奇荒诞的情节,夸张的手法等。

  鲁迅一贯主张被压迫者对压迫者要以牙还牙,以血还血。鲁迅这种深沉的思想和炽烈的感情渗透于宴之敖和眉间尺两人物之中。宴之敖说的话,有些就是鲁迅杂文中的话。宴之敖形象就是鲁迅反抗复仇精神在浪漫主义艺术表现下的化身。

  想象丰富和夸张手法,如剑炼成后的描写:“哗拉拉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自云,罩住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特别是眉间尺的头在金鼎沸水中的歌舞,以及眉间尺、宴之敖和楚王的头在金鼎沸水中殊死搏斗,无论从想象的奇特,情节的荒诞,笔墨的酣畅淋漓而言,都堪称浪漫主义的极致,把誓死向暴君讨还血债,至死也不停息战斗的复仇精神,表现得有声有色,激越悲壮,有感情、有气势。

  《拜堂》

  理解:小说的主要思想内涵。

  小说着重描写了年轻窘困的汪二偷偷买了香表、蜡烛与已有身孕的寡嫂草草拜堂成亲的故事。由于传统观念的缘故,他们两人都觉得这是件难堪的事,但限于艰难而拮据的生活又只能如此。叔嫂二人为遮羞,也为度日、图吉利,决定拜堂成亲。然而由于困窘的经济状况和艰难的生活条件,又有着对不住大哥已故才一年的羞惭、伤感,即便尽可能按照规矩习俗办事,也仍掩盖不住寒伧悲凉的气氛。小说在对这一极为特殊的事情的描述中,刻画了当事人复杂的心理状态与拜堂时特殊的场面、氛围,于民情风俗的描写中,不仅表现了古旧乡村中穷苦人黯淡凄楚的生存状态,也揭示了他们压抑苦痛的内心世界和求生的意志以及对于命运的苦苦挣扎。

  简析: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篇小说的悲剧氛围的。

  作者在小说中以白描手法、简洁传神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个悲凉凄楚的情景。半夜拜堂成亲,不仅已无明朗热烈的情味,而且作者还通过景物描写,着意表现了汪大嫂请牵亲过程中的森寒景象,当她与田大娘、赵二嫂一路回家时,在漆黑的帷幕下,灯笼风烛的微光中,只见“柳条迎着夜风摇摆,荻柴沙沙地响,好像幽灵出现在黑夜中的一种阴森森的可怕”。作者以阴森寒冷的景物来衬托出主人公无奈而又凄苦、伤感的心境。另外,作者又通过场景描写,生动表现拜堂时人物的行为、神态等情景:汪大嫂临磕头时才换下白孝鞋;“因为没有红毡子,不得已将汪大嫂床上破席子拿出铺在地上”;当要给去世仅一年的阴间哥哥磕头时,不论是汪大嫂曾有过的夫妻情,还是汪二舍不掉的兄弟情,都被狠狠刺痛,“汪大嫂的眼泪扑的落下地了,全身是颤动和抽搐,汪二也木然地站着,颜色变得可怕”,拜堂时的情调,霎时间变得阴森惨淡,甚至“双烛的光辉,竟暗了下去。”此处作者不仅抓住一些细节描绘场景,同时又注意人物心态的刻画,营造、渲染了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使喜事中透出深深的悲剧意味,形成沉郁冷寂的艺术格调。

  《桃园》

  理解:小说现代派表现手法的运用。

  小说在艺术上的特点最为突出的是,运用西方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来开掘人物的心灵世界。阿毛的动作很少,但心理活动却非常丰富,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阿毛的意识流动。阿毛一家的命运是通过13岁的阿毛头脑中的意识来表现的,家庭琐事、人生变故、心灵闪念、朦胧记忆都来自于阿毛的无规律的意识流动。因此小说所呈现给我们的往往是人物跳跃的思绪与联想,而作品的情节和行文间的连接也具有了飘忽跃动的特点,这也为读者留下了可想象的空白。

  此外,小说始终渗透着作者浓郁的主观感受,作者的理解与同情都融化在人物的刻画和事物的描写上,给人以一种新鲜的、强烈的感受。

  简析:小说的意蕴。

  小说通过阿毛小姑娘的眼睛来看取周围的人生,家境的贫困、生活的艰辛、性格的缺陷等,使我们看到了旧中国农村畸形病态的社会景象。小说通过阿毛小姑娘短暂悲哀的人生,歌颂了对爱与美的渴求和执着。也含蓄地批判了现实社会中的功利主义思想观念。阿毛身体虽然有病,但心中却满是纯真的理想,充满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但是世人,包括她的父亲却并不理解她的心思。后来女儿的纯真感化了酗酒的爸爸,王老大竟将酒瓶、几个铜子的酒钱为女儿换回来三个漂亮的玻璃桃子。作者从这些平凡的小事里,挖掘着底层人民心地的善良与真诚的爱。而玻璃桃子的破碎,象征着阿毛的理想也就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生活的不协调,脆弱易碎。作者既追寻人的灵魂的真与美,却又有着美梦难圆的忧伤与不安。

  《莎菲女士的日记》

  识记:这是一篇日记体小说。

  理解:小说在揭示人物心理方面的特点。

  小说剖析莎菲女士的心理活动,细腻而大胆,真实而生动。这首先取决于小说采用了日记体形式,这对于坦露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极为有利。在日记中人物可尽情以心理独白的方式、直率的性格语言,叙述自身所感所思和人生经历,包括内心的隐秘,都充分吐露出来。行文流畅自然,从而构成小说在人物心理描写方面真实而大胆的特色。

  并且,作者通过心理独白所展开的人物的内心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主人公在叙事、回忆中,时而思索、感慨,时而想象、幻想,时而又出现闪念、欲望等,于是这个年轻知识女性细腻、敏感、多愁善感又任性孤傲的复杂个性被表现得十分真切。在对人物形象的出色的心理描写方面,丁玲显示了她的不凡的艺术功力。

  简析:莎菲女士的复杂性格及其形象的意义。

  莎菲女士是20年代负着时代苦闷与心灵创伤的叛逆女性,作者喊出了她及同类女性的不满与不平,基调哀怨而又激愤,喷射着作家自己的内心激情。莎菲要尽情舒展自己的个性,享受青春的快乐,幻想热烈而刺激的爱情与痛快的生活。但她又患病又贫困,生活得灰暗惨淡,接近的人又是怯弱卑琐的,一切都令她厌烦。于是沮丧代替了憧憬,狂放代替了娴雅,刺激代替了慰藉,徒然地在性爱角逐中浪费着宝贵的青春。最后悄然出走,自我隔绝于人世。

  莎菲要求于人、于生活、于社会者甚多,但她偏不能要求自己的恋爱中得到热力跑向前进,只能在与世界开玩笑中滑向精神的自戕。她受社会冷遇,与环境对立,而反抗却是盲目的。这种盲目性使她不能损伤社会反而为社会的乱箭所射中。作品中这一束日记,便是莎菲抚摸创伤时发出的叛逆而又伤惨的绝叫;“莎菲女士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矛盾语)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如象莎菲这样仅以男女性爱的满足作为生活幸福的主要标志,其内心必然是寂寞的、空虚的,而为要摆脱追求失败后的更深的寂寞与空虚,步履就显得更为沉重。因而她不可能获得个人追求的自由与幸福,只能以悲剧结局。

  《丈夫》

  简析:小说的思想内涵。

  小说展示的是旧中国的一个丑恶现实:结了婚的丈夫把妻子送去当船妓。而这全部的原因是因为农村凋敝,农民生活难以为继。可见,小说根本上是对产生船妓的社会根源的揭露。

  同时,小说着重揭露这一丑恶现象造成的人性畸变。金钱和习惯,使女子不以卖淫为苦,丈夫也不以这种丧尽丈夫尊严的事为耻,反而把它看作如同一般经济活动中的“做生意”。由这种“生意”而赚了钱,竟高兴得唱起歌来。精神麻木、人性畸变到如此,实在是触目惊心,令人悲哀。

  小说的成功是进而描写了丈夫从精神麻木到人的尊严的初步觉醒。他终于忍无可忍,掷掉嫖客的肮脏钱,带妻子回乡去了。从而使我们看到了人下层百姓中人性复苏的希望。

  简析:小说主人公“丈夫”从麻木到觉醒的心理变化。

  对主人公“丈夫”细腻的心理描写是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小说前半部写他的麻木。他是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人,是习惯于妻子做妓女的男人。因此,当他知道水保是妻子的熟客而高兴得两次唱起歌来,灵魂麻木到令人吃惊的地步。

  后半部写觉醒过程。第一次醒悟是由水保触发的,水保要他当丈夫的转告妻子“不要接客,我要来!”他的心情因此由愉快变为讨厌、愤怒,他要回去了;但妻子给他买了喜爱的新胡琴,愤怒得到了缓解。第二次醒悟,是因为受到了两个士兵叫他龟子的侮辱,随即妻子又遭两个士兵的蹂躏。但即使如此,他还是愿意和妻子和解,想同妻子在床上说点家常私话,商量点事情,“丈夫”的这一点可怜的权利和欲望,也因查夜的巡官要来过夜而被剥夺了,这一切终于导致“丈夫”的觉醒而带妻子回乡下去了。

  《骆驼祥子》

  理解:

  1、作品的主题。

  小说通过描写20年代的人力车夫祥子的人生理想与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的尖锐矛盾,揭示了当时社会黑暗腐朽的本质特征,表明底层劳动者“独自混好”是根本不可能的,劳动人民的命运只能是不可避免的悲剧。小说同时描写了祥子特有的思想局限性,表明了个人奋斗道路的行不通。因此,祥子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社会的悲剧,是小生产者个人奋斗的悲剧。

  2、作者刻划祥子形象的主要手法。

  以祥子形象为中心,设置明确单纯的情节结构。作品以祥子买车丢车三起三落的主线展开情节,一切都围绕祥子和他的车。通过祥子与兵匪、祥子与侦探、祥子与车厂主、祥子与虎妞等人物关系的描述,从各个侧面表现祥子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变化,而在众多的人事纠葛中,祥子与虎妞的关系是最主要的情节,是构成祥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

  细致动人的心理描写。忠厚憨直的祥子木讪而沉默寡言,他内心深处的痛苦是通过作者以大段的叙事、抒情夹议论的心理描绘来抒发的。小说尤其细致地描写了祥子在每一次遭受打击之后,心灵深处展开的剧烈搏斗。要强还是懦弱、做人还是做兽的灵魂拉锯战得到了充分的展露。也传达了作者对祥子不幸遭遇的同情和义愤,以及对黑暗社会鞭辟人里的抨击。

  朴实畅达的语言。作者根据塑造祥子形象的需要,选择了 “极平易,澄清如无波的湖水” 的小说语言,显得从容而极富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具有人物鲜明的个性色彩。

  论述:分析祥子形象。

  祥子是老舍笔下一个20年代普通的人力车夫的形象,但他鲜明的性格和悲剧性的人生道路使之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

  祥子形象的悲剧性从根本上讲是当时的社会及其制度是如何将祥子彻底摧毁的。祥子从一个纯朴勤劳善良的好人,最后堕落为一具五毒俱全的“行尸走肉”,这一悲剧从根本上说就是社会性的。祥子命运的悲剧具体表现在他的人生理想与时代社会的根本冲突上。什么是祥子的人生理想呢?说到底不过是想凭自己的力气挣钱买辆属于自己的车,然后还是靠自己的力气吃饭,也就是说想靠个人的力量“独自混好”。但时代社会偏偏不让祥子这个起码的人生愿望得以实现,并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祥子的理想化为泡影。祥子买车丢车三起三落的过程典型地表明了个人的人生理想与时代社会的水火不融,也说明了个人奋斗道路的行不通。

  祥子命运的悲剧性是有着多重深刻原因的。首先是社会制度的罪恶,黑暗的社会有无数只无形的手死死拖住祥子的腿,祥子命运中的许多不幸遭遇看起来是偶然发生的,但实际上都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使祥子原先美好纯真的心灵一点一点地被腐蚀了。其次是祥子作为小生产者也有着自身的思想局限,他不可能具有正确选择人生道路的眼光,而只能在个人奋斗的路途上苦苦挣扎,最后成为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第三,虎妞对祥子的身心摧残,以及小福子等人的悲剧结局等,也从不同侧面加剧了祥子的堕落,使他万念俱灰,彻底走向毁灭。祥子的悲剧是时代社会的悲剧,也是个人奋斗的悲剧。祥子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社会里广大底层劳动人民共同悲剧的集中体现。

  《呼兰河传》

  识记: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理解:

  1、小说的独特文体。

  作者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之间新型的小说样式。作品既有自传体的叙述角度,带有浓郁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但又不限于此,以一种更为开阔洒脱的笔触记人写事,视野开放,笔法自如。作品的语言亲切纯朴,又颇有地方色彩。整个作品的结构呈现散文化的方式,而又有内在统一的核心线索,散而不乱,诚如茅盾所称誉的,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2、小说的思想意义。

  小说取材于作者童年时代的生活,描写了家乡呼兰小城的自然风光,卑琐平凡的生活和当地的风俗民情,回忆自己童年时代与祖父相处的难忘的往事,表现了下层人民不幸的命运。

  小说所展现的呼兰小城本质上是我国农村封建社会的缩影。那里的人们是贫穷而愚昧的。“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小说揭示了愚昧、保守而又自得其乐的农民身上的病态心理和被扭曲的性格。这里有自古亦然、千篇一律的生活节奏;有呼兰河人的几大“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和演野台子戏,有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的悲剧怎样给她们的街坊带来了兴奋和满足,有象有二伯这样对待比自己更不幸人们的冷漠和偏执。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当时一般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心理。在真正的描绘中贯穿着萧红对劳动人民不幸命运深切关注的一贯主题。

  小说揭示出农村病态的人生、病态的社会心理的形成,以期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作者毫不留情地描绘出我国农村,由于长期封建的旧传统,旧道德的影响给民众带来了种种的精神束缚,思想感情都受到扭曲和摧残,作者尤为关注在封建主义统治下妇女的命运。从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的悲剧中,渗透着作者要争取妇女人格独立、人格尊严的思想,体现出她对理想人生、理想的爱情的热切追求。小说中磨官冯歪嘴子这个人物,正如茅盾所评论的,是个生活力最强的一个-强得使人不禁想赞美他“,尽管其貌不扬具有”原始性的顽强“,却表现出下层人民中的无穷力量,倾听到作者对”生的坚强“的赞歌。

  《金锁记》

  理解:

  1、人物心理描写的艺术特点。

  小说描写人物心理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为运用对话、动作、肖像服饰描写等传统的小说笔法来剖示人物内心世界。例如曹七巧对分家后又找上门来的姜季泽,从动情地与季泽打趣到狠命地将扇子掷向对方,这一系列的动作、对话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七巧对季泽的既爱又恨的复杂心态;二为运用西方意识流、心理分析等表现技法,直述人物的心理。并且,作者还善用浓墨重彩的色调,充满象征意味的意象,如月亮、镜子等,甚至使人物周围的色彩音响都具有映照人物心理的功用,令人感受到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现代意味。

  2、小说的思想内涵。

  小说通过曹七巧被金钱毁灭,到头来又用金钱毁灭他人的双重悲剧,深刻揭示了金钱与人生独特而神奇的关系,表现了金钱对人性的巨大摧残和人性在金钱腐蚀之后的深刻变异。曹七巧本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女子,却被贪图钱财的亲哥哥送进世族姜家的瘫痪二少爷的新房。七巧在性爱方面得不到满足,再加上由于出身寒微而受姜家歧视,心理逐渐**.她熬到丈夫、婆婆过世后,分到一大笔遗产,但这黄金是用惨重的青春与欢乐换来的,这黄金同时也腐蚀和扭曲了七巧的人性。她变得绝望,乖戾,不近人情,**到要扼杀在她控制势力范围之内的正常的人性欲求和一切美满姻缘。这种病态的复仇触目惊心地体现了买卖婚姻,金钱摧残人性的罪恶,同时也给了在金钱和爱情面前进行选择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简析:七巧形象及其意义

  七巧本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泼辣而富风情,却不幸被贪钱的兄嫂嫁到大户家,因出身低微,备受歧视和打击,而丈夫又自小瘫痪长期卧病在床,这使她的爱情生活受到了痛苦的压抑,出于一种填补空虚感情的需要,她曾暗暗爱着她的小叔子季泽,但是又碍于传统的人伦观念、森严的家规与黄金的枷锁,她不敢去追求这份感情,因此,七巧在进入这家高门大院后的那些年里,始终陷于情爱无法满足的痛苦之中。在夫死公亡后,七巧纵然分得一份遗产,但是长期以来的种种压抑、煎熬与旧式大家庭气息的熏染,已人性扭曲,被黄金枷锁紧紧套住,认为只有金钱才是她的生命的保障,只知敛财,了无亲情。为了保往自己用青春换来的遗产,曹七巧宁可在性压抑、性苦闷中煎熬,也坚决拒绝来之于她喜爱的小叔子的诱惑、挑逗。更可怕的是**到用各种手段扼杀他人的美满姻缘,她残害自己的媳妇,又使儿子的小妾吞生鸦片死去,甚至断送女儿的婚姻,不断寻求病态的发泄与报复,变得极其自私、乖戾又刻毒、残忍。作品有层次地展现了七巧的人性被践踏、受残害、最终灭绝的过程,显示出作者对传统的封建婚姻、封建伦理和金钱世界的痛恨和批判。

  《围城》

  理解:

  1、小说“围城”二字的涵义和主题。

  “围城”二字表面上看,取自法国的一句古语,其含义是:爱情、婚姻或某一种人生,“好象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小说也似乎形象地描绘了方鸿渐等人“冲进”、“逃出”的人生经历。其实整部小说所反映的远比这些要深广的多,作者将这种心理倾向扩展到人生万事等诸方面,小说中的诸多人物进进出出于事业、爱情、家庭几座“围城”,结果几乎是屡屡败北,象征着当时的人生有着“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困厄,反映了抗战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也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2、小说的讽刺手法。

  杰出的讽刺艺术是小说的重要成就。全书刻画的几十个各类知识分子,无一不是作者的讽刺对象,在他们身上,集中了欧化知识分子崇洋媚外、道德沦丧、虚伪下流等种种特征。作者继承《儒林外史》“婉而多讽”的笔法,对人物的褒贬不明白说出,而是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暴露讽刺对象的丑态。如针对鲍小姐遗留在舱房里的发夹,作者通过对方鸿渐、侍者、鲍小姐三人对同一发夹的不同态度的描写,无情地讽刺了三人的卑微心理。

  讽刺艺术的另一特点是巧于用喻,方老先生拒绝汉奸引诱,有家难归,陪都政府也没给他什么职务,他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作者把这种心情比作“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冷嘲热讽,惟妙惟肖。

  作者还善于在情节、场景的自然推进中,描述人物的言语行为,给以调侃、揶揄或嘲弄。如方鸿渐回归故里后,应母校之盛情作了一个关于西洋文明对中国的影响的报告,作者通过方鸿渐的态度、话语嘲弄了对西方文明盲目崇仰与不加分析的态度。另外,作者还善于在作品中大量引用中外文化典故,内含丰富,极大地扩展了小说的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内涵。也显示出作者观世的精细与机敏。

  简析:方鸿渐的性格特征。

  方鸿渐正直善良,聪明幽默,但意志薄弱,优柔寡断,既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得人情世态的炎凉。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他人牵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他为满足岳父、父亲的虚荣心而买了一张假的博士文凭,但他并非真想当骗子,因此履历上不填得过博士学位。当他在三闾大学得知韩学愈借助同样的一张假文凭混了个教授兼系主任的地位时,便承受老实人吃亏和骗子被揭穿的双层痛苦。由于他的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和幼稚,他被鲍小姐引诱然后抛弃,被苏文纨纠缠然后报复,被孙柔嘉诓骗然后驾驭,饱尝感情的折磨,他还屡遭同事暗算,卷进各种莫名其妙的派系斗争和扯不清的恩怨纠葛中,饱受炎凉世态的折磨。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 走进另一座“围城”,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永远苦恼。

  方鸿渐的思想性格,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方鸿渐的遭遇,也正是当时一部分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困厄。方鸿渐以他具有的爱国意识、民族观念、民主思想来衡量、要求社会,于是他看到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丑恶,既无力改变它,又不愿同流合污,便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另一方面,他的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又使他多了些迂执与认真,因而在黑暗复杂的社会环境、人事关系中,常处于被算计、被倾轧的境地。然而又缺乏真正献身祖国的民族解放事业的精神、理想,于是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苦苦挣扎,处于彷徨、苦闷的境地,方鸿渐正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典型。

  《财主底儿女们》

  理解:

  1、小说的心理描写特点。

  小说注重对主人公心灵历程的展示,剖示在大动荡的时代和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物颤栗的心灵搏斗。作品对主人公蒋纯祖的描写,既突现他背叛家庭,走向社会,追求爱情、自由与光明的“成就与光荣”,也反映他孤独的个人狂想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全部脆弱性,在民族灾难与人民革命相交织的大时代中,他无所适从,处于极度苦闷之中,作者在揭示这一人物的灵魂的复杂性、丰富性方面,具有独到的发现与相当的真实性。

  小说着意通过人们内在的性格矛盾和心理冲突推动情节的展开和变化,从而形成小说的起伏、高潮。另外,小说还侧重于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潜隐意识,表现出人物复杂的心理结构。

  2、作品所体现的“七月”派小说的特点。

  路翎是“七月”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体现了这一流派小说创作的独特性,实践着胡风现实主义文学主张的理论,用主观感情的“扩张”,拥抱与观照客观世界。

  作品主观色彩强烈,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充分抒发并膨胀,使主观精神深入客观对象的内心,描写充满激情,气势夺人,形成一种描述、议论与抒情交织一体的艺术风格。与此风格相应,作品的语言多用复杂的长句,酣畅而略嫌重拙。但是,也因为作者往往无限制地表现主观战斗精神,刻意反映人物内心深层搏战的过程,也使得作品中一些普通的劳动者具有了知识分子的特性,而忽视了某些人物的真实性。

  简析:作品在表现思想内容方面的独特之处。

  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选择“财主底儿女们”,即把封建大家庭及其子女的道路问题作为描写的主要内容,并将人物活动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时代环境中刻画人物的思想风貌,不仅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和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命运紧紧相连,又致力于展示从封建世家、传统社会的壁垒中突围而出的知识分子的内心冲突,注重大动荡时代条件下的知识分子的心理挖掘,提出了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客观上显示了知识分子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与痛苦。

  《寒夜》

  理解:作品的情节结构。

  小说主要围绕汪文宣母子及曾树生三人之间的心灵冲突展开情节,结构上似无刻意的布局。作者主要着眼于在日常生活的描绘与生活细节的铺叙中,推动情节发展,因而读来觉得有如进入现实生活本身一样朴素自然。另外,作品前后呼应,不仅以寒夜开头,寒夜结束,而且中间情节的开展,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也主要在寒夜里,小说紧扣“寒夜”的命题,创造了一种悲寒凄切的悲剧氛围。

  简析:

  1、造成汪文宣一家悲剧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汪文宣这个知识分子家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惨结局呢?辞退汪文宣的周主任、“第三者”陈经理他们虽然有责任,但不过都是些旧制度的帮凶而已。巴金说,真正“造成汪文宣家庭悲剧的主犯是蒋介石国民党,是这个反动政权的统治”。事实的确是这样。作品中“小人物”的日常生活,都与当时社会现实相联。汪文宣身患重病,口吐血痰,可是迫于收入低微而又物价飞涨,一家人生活无法维持,他只好忍气吞声,带病上班。曾树生充当“花瓶”,除与她的思想性格有关外,与她想帮助丈夫维持穷困的家庭生活有关。后来,她离开丈夫去兰州,也完全是因为国民党军队在日寇进攻面前节节败退所造成的。汪文宣逆来顺受,懦弱无能,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反抗精神、曾树生把追求个人享乐放在第一位,在危难中丢开丈夫和家庭、汪母安于命运,自私顽固的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等,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这三个人物都有缺点,他们彼此相爱,却又互相损害,他们都在追求幸福,可是反而努力走向灭亡,这自然跟他们本身的思想性格弱点有关。

  2、汪文宣的思想性格。

  汪文宣是一个善良而懦弱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大学毕业,也曾有过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并和志同道合的曾树生相爱,他们蔑视封建习俗,不举行婚礼便组成了家庭。但是,他老实、正派,不会奉承拍马,不屑于钻营,因此在黑暗的现实生活中,他只能在一个半官方的出版公司中充当校对员。后因劳累过度,染上了肺结核,为了保住饭碗还不敢让人知道。面对上级的役使和同事的歧视,他没有丝毫反抗的表示,总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甚至在家庭生活中,他也只会敷衍,妥协,不敢加以正视母亲和妻子之间的矛盾。他很爱妻子,却又屈从于母亲,因而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左右为难,身心交瘁,最后,他终于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痛苦地死去。这个形象,表现了旧社会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卑微处境、悲惨的命运和他们自身的弱点。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理解:

  1、小说的主题。

  作品以华北桑乾河畔的暖水屯的土改运动为背景,以这个屯子的农民群众与钱文贵等封建地主的斗争为主线,展示了这一地区土改斗争的基本面貌。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土改初期广大农民在党领导下同地主阶级所展开的尖锐激烈的斗争,以及农民在土改中所表现出的思想矛盾的复杂性,以此反映了土改斗争的艰巨和伟大。作品深刻揭露了地主阶级的本质特性,热情歌颂了在党领导下广大农民在土改中所表现的斗争精神和崭新的思想面貌,从而揭示出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光明前途这一深刻主题。小说最突出的思想意义是真实表现了土改运动中农村阶级关系的错综复杂,写出了广大农民包括其先进代表在这场斗争中的思想矛盾及其发展变化,写出了农民战胜自己思想弱点所取得的胜利并不亚于农民斗倒地主、分到田地所取得的胜利来得伟大,这就在更高的层次上揭示了土改斗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改变了几千年的封建旧秩序,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2、作品在反映农村各阶层人物之间错纵复杂的社会关系方面的现实主义笔法。

  作者不是从概念和公式出发去反映土改斗争,也不是简单地理解和表现农民与地主的矛盾,而是依循农村的历史和现实,把延续千百年的中国农村封建关系和社会情况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充分地反映封建宗法制农村生活的复杂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土改运动的艰难与复杂。作者笔下的暖水屯,各阶层人们之间的关系犬牙交错而微妙,尤其是地主钱文贵,其社会关系触及到方方面面,而钱文贵正是依靠宗法姻亲关系耍阴谋把水搅浑,后来几经曲折,才终于将他斗倒。作者在反映农民与地主之间这一主要斗争的同时,还深入表现了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别、矛盾和斗争。例如:黑妮虽生活于钱文贵家度中,却也有一种解放的要求;村治安委员张正典原本为佃农、长工,却也会成为农民队伍中的败类。这些都形象地表明,农村的阶级关系极其复杂,农村的土地改革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激烈地展开。小说在表现生活本身的复杂关系和丰富内容方面,相当充分。

  简析:张裕民、程仁形象。

  张裕民,出身雇农,身世困苦,踏实能干,是暖水屯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后又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土改运动中的主要骨干。在明确斗争对象时,他与群众站在一起,主动向土改工作组成员介绍村中的复杂情况,争取与工作组取得意见的一致并得到支持和帮助;同时他又有发现地主阻挠破坏土改运动的警觉与机敏,他及早采取行动看管果园子,粉碎了地主打算提早卖果子的阴谋,他细心派人站岗放哨,于是发觉张正典的异常举动;他深入细致地做群众工作,终于团结了广大群众,斗倒了地主钱文贵;但小说也写了土改前他的生活信念不很坚定,受压抑或冤屈后会去喝酒厮混,土改时也曾有过某些顾虑和失误,怕斗不倒地主自己不好办,张裕民虽然不是一个最先进的农民形象,却是一个相当成功的艺术形象。

  农会主任程仁,原是个雇工,钱文贵的佃户,对地主阶级怀有仇恨,土改时当上了农会主任;但是由于和钱文贵的侄女黑妮的恋爱关系,使他斗争的勇气削弱不少,他怕斗了钱文贵会害了黑妮,于是这个朴实憨厚的年轻人处于矛盾之中,行动犹豫不决;但是在斗争中,经党的教育,群众积极分子的带动,他终于摆脱了思想顾虑,提高了认识,坚决地和广大群众站在了一起。

  《暴风骤雨》

  理解:作品的主要思想。

  小说以东北松花江畔一个元茂屯的村庄为生活背景,充分展现了土改运动中残酷激烈的阶级冲突,真实而完整地反映了东北土改运动的全过程,歌颂了农民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性斗争中推翻几千年封建地主剥削制度的伟大胜利,以及农民由奴隶变成历史主人的彻底觉醒。作品还以深刻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阐明了土改运动与解放战争即与中国人民真正走向彻底翻身的伟大斗争的密切关系。作品最突出的思想意义是写出了贫苦农民在土改斗争中的觉醒和成长,也写出以老孙头为代表的部分农民在土改中的瞻前顾后以及思想觉悟的逐渐提高,作品通过土改工作队长萧祥等人的形象,热情歌颂了党在土改运动中的领导作用以及党的的无比威力。简析:赵玉林、郭全海的性格特征。

  农会主任赵玉林,苦大仇深,性格倔强,一直保持着穷人的骨气和劳动者的尊严,他曾受日本帝国主义和恶霸韩老六的双重压迫,老母饿死,妻子讨饭,全家三口都“光着腚”,可他人穷志不穷,遭受再多再大的打击从不掉一滴泪。同时他又敢于斗争,在土改运动中,他没有过多的犹疑和胆怯,义无反顾地走在斗地主、打土匪的最前头,可是在分配财物时,他又一心为公,决不计较个人利益。不幸的是在一次与土匪的战斗中牺牲了,表现出勇敢坚定、视死如归的崇高的革命精神。

  郭全海是下卷的中心人物,是土地运动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农民干部形象。他的父亲在旧社会被韩老六害死,自己十三岁就当了韩家的马倌,与韩家有两代人的血海深仇,因此,在土改时,一旦受到工作队的启发,就爆发出强烈的革命要求与热情。在领导大伙斗争地主杜善人时,沉着机智,巧设机缘,节节突破;在分配胜利果实时,愿意把自己分到的好马让给人家;为保卫胜利果实,他又结婚不到一个月便报名参了军。在斗地主、分马、参军等几个典型事例中,表现出正派、机敏、能干、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质以及忠于革命的崇高精神。


本文标签:贵州自考 学习笔记 自考现代文学作品内容五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crzkw.cn/

本文地址:http://www.crzkw.cn/xxbj/2337.html


小编提示: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即可了解2024年贵州自考政策资讯自考报名入口准考证打印入口成绩查询时间以及领取历年真题资料个人专属备考方案等相关信息!

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
(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在线咨询报名报考等相关问题)


贵州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贵州自考网课程中心

贵州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

贵州自考便捷服务

  • 微信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加入考生微信群
①学习交流、②考试提醒、③自考解答
④自考资料、⑤新闻通知、⑥备考指导

  • 视频课程
  • 真题下载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原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修03706

内科护理学(一)

内科护理学(一)

文学概论(一)

文学概论(一)